借鑑芬蘭「森林課程」概念 大自然體驗式教學達致全人發展|教育創新案例|好橋共學空間

借鑑芬蘭「森林課程」概念 大自然體驗式教學達致全人發展

通德學校

#正向教育 #STEM教育 #動手學 #實踐中學習 #社會情感學習 #遊戲式學習 #社區學習 #跨學科 #生涯規劃 #創業教育 #身心健康 #善用社會資本 #專題式學習 #全人發展

學校提倡互動性教學,引入芬蘭的「森林課程」概念,除主力在下午舉行課後戶外活動,更進一步在學科及術科全面融入體驗式教學法,成為具有香港特色的「森林課程」。藉由活動實踐課本及生活知識,引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及自信。

學校檔案

通德學校
津貼
小學
男女校
地區元朗區
創辦年份1954
辦學團體通德學校法團校董會
Other
Facebook

創新團隊檔案

/黃校長:不一定要進入森林才可以進行「森林課程」,「森林課程」只是一個概念,在戶內也可以有「森林」教育,重點從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及體驗的精神。/

黃偉立校長

創新計劃內容

背景

早於2016年,學校已著手提升教學的互動性,推行「上午上課,下午活動」的政策,務求為傳統教育帶來轉變。2017年,校長到芬蘭進行考察,發現當地「森林課程」的教育理念與學校一拍即合,於是回港後大量於課程及活動上引入相關元素。學校亦靈活運用其鄰近山野的地理特性及校內資源,推動體驗式學習,重點提升學生自主性,做到活動及知識結合。

構思

校方延伸原有的校政,進一步把「森林課程」概念融入日常課程。疫情前,學校主力在下午課後舉辦戶外活動,以親近大自然為主,例如露營及獨木舟等,培育學生的探究及挑戰精神。疫情後活動受阻,校方遂在課程上融入體驗式教學法,在中、英、數、常等學科中挑選特定課題,結合活動教學,促進學生的思考及解難能力。同時校方亦以「森林課程」概念為本,重新構思音、體、藝等術科的課程規劃,全方位融入「森林教育」。

開展年份2016學年
進度常設
推展範圍全校
對象初小、高小、所有老師、家長
應用人數200
核心老師團隊人數4
參與推行老師人數25
捐助機構優質教育基金、慧妍雅集

學校政策改動

展開全部
1
課程統整
  • 調整上課時間表,研究可以剪裁的課程內容,以預留時間及資源舉行活動。亦會進行跨學科合作,豐富活動內容。
2
環境營造
  • 於校內設置滑板場、單車場及樹屋等,打造便於進行「森林課程」的學習環境。
3
融入課堂
  • 跨學科籌組,發掘可以融入「森林課程」概念的課題。同時循「上午上課,下午活動」政策,一邊於課室上融入體驗教學,一邊於課後推行多樣性的才藝及歷奇活動。
4
積極聯絡外界資源
  • 向相關機構申請資助以籌組活動。從外間聘請經驗導師,再對校內教師進行培訓,加強教師專業發展。

實踐步驟

1
2
3
4
5

建立團隊

  • 特意招募有相關經驗的教學人員,例如擁歷奇資格,或有特殊愛好及專長的教師。
  • 不時進行教師團隊建立活動,加深合作精神及促進彼此關係,保持理念及方向一致。

借鑑芬蘭課程

  • 芬蘭無課程、無考試的教育政策與香港不同,故未能完全參照當地的「森林課程」規劃。校方把最主要的精神融入香港課程,活化傳統教育,加入大自然元素,強調動手參與,引發自主學習。

主力推行戶外活動

  • 在下午主力推行以大自然為主題的體驗活動,每次活動均配合不同教學主題,由活動滲入概念。比如大帽山赤腳遊,學生從中得以學習戶外安全、事前準備等生活知識,借由徒手生火活動認識熱能等。
  • 學生由最初表現抗拒、怕困難及骯髒等,到後來慢慢克服及適應,更期待再次挑戰。

將森林精神融入各科

  • 自2019/20年度起,校方把「森林」精神帶到各科,不斷變革課堂內容以配合需要。
  • 如在學科方面,配合教學主題設計不同活動,如在常識課上動手研究濾水器、數學課實際學用指南針等,培養探究精神。
  • 至於音、體、藝方面,亦會在課程中安排另類活動,如於音樂堂學習非洲鼓,美術堂利用石頭及樹枝創作,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進行「森林浴」療癒心靈等,在各方面提升同學五感。

安排特色才藝課程

  • 由「森林課程」概念延伸,為每年級安排不同主題的才藝活動,如一年級學習功夫,三年級學習單輪單車,五年級則有空手道課程等,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
  • 亦在開放日等特別日子設表演機會,讓學生發揮所學,從中建立自信心及個人價值。

實踐小步子建議

brand icon
首先要尋找一群有心有力的老師,由小齒輪帶動大齒輪,慢慢組成團隊,就能逐步發展。

創新心得

brand icon
校方需要放膽,給予空間老師去創新,最重要是按照自己學校的特色去發展「森林課程」,切忌為做而做。

主要改變

展開全部
1
學生自信心提升
  • 課程不以分數為主導,學生成功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崗位,課業以外的長處得以被發掘及展現,例如領導才能、溝通能力等,加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2
學生自主學習及探究
  • 「森林」教育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遇到問題主動尋找答案及思考,例如自行上網尋找資料、了解現象背後的知識及理論等,訓練學生探究及質疑問題的精神,解難能力得以提升。
3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 生動靈活的體驗式教學令學生更投入學習,課本的知識不再流於理論,實際應用所學能激發起他們的學習意慾。例如有轉校生的中文成績由20分提升至90分。授課不再以死記硬背為主,老師更能做到因材施教。
  • 安排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照顧能力較弱的同學,有效照顧學習差異之餘,學生亦能一起進步,學習成效更大。
4
帶動教師教學發展
  • 「森林」教育為學生帶來進步,學生反應熱烈,老師不但有滿足感,更有動力去籌辦更多活動及設計課程,團隊氣氛提高。
5
師生關係更緊密
  • 老師不再單以成績評定學生,反而能夠從活動中發現學生課業外的長處,更加欣賞及接納每一位同學,師生關係更好。

校本持續發展

展開全部
1
舉辦海外交流營
  • 在疫情前,學校已不定期舉辦各類的海外交流活動,如台灣單車環島遊等,然而受疫情影響無奈暫延。學校計劃復常後恢復海外交流活動,如浮潛等,延續「森林課程」精神。
2
啟發同工創新
  • 老師團隊受「森林課程」啟發,在教學上不斷有新靈感,教學方式及課程設計越趨創新,不但學生得益,老師的經驗及思維亦不斷豐富。
3
學習照顧小動物
  • 動物亦是大自然一部分,學校讓學生學習照顧動物,如豹紋守宮,從中學習相關知識。
  • 如低年級可以學習如何飼養寵物,考慮飼料、溫度等;而高年級動手製作及設計自動餵食機,從中學習STEM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