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曦學院」價值觀教育 確立學生興趣發展及成長|教育創新案例|好橋共學空間

「迎曦學院」價值觀教育 確立學生興趣發展及成長

樂善堂余近卿中學

#全人發展 #生涯規劃

學校早年推行「星夢計劃」,舉辦一系列活動如義工服務及龍舟體驗等,讓學生發揮領袖潛能,並建立堅毅精神。為了進一步促進全人發展,學校遂於2020年推出為期三年的「迎曦學院」,並與陳廷驊基金會創導的「Future Education in Action」(FEiA)計劃合作,銳意培育學生品格教育及生涯發展。

學校檔案

樂善堂余近卿中學
津貼
中學
男女校
地區黃大仙區
創辦年份1969
辦學團體樂善堂
Other
Other

創新團隊檔案

/團隊為學生設計六年的課程,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強項及自信心的建立,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為他們未來擇業打下重要的基礎。/

黃學誠副校長、陳文珊老師、文展翎老師,及十多位迎曦課程主任

創新計劃內容

背景

傳統教育偏重學術表現,加上文憑試壓力,令教與學都被考試導向,忽略了學生的多元能力及特質。學校調撥的資源亦只作課餘及興趣班模式,學生難以持續發展。為了回應時代發展對教育改革的需要,校方與陳廷驊基金會於2020年推出的「Future Education in Action」(FEiA)計劃合作,提倡以價值為本的生涯規劃教育,改革「星夢計劃」成三年的「迎曦學院」,融合價值教育及體驗式學習,初中學生於每星期二放學後參與課程(共十二課節,20小時),並逐步推展至不同級別,例如中四中五有多元學習課程(共二十二課節,30小時),加上非恆常的外出學習活動各15小時,讓學生好好裝備自己。

構思

學校在改革計劃期間以問卷形式收集學生想法,按其需要及興趣設計迎曦學院的課程,主題涵蓋多元範疇,包括電競及龍舟等,並分為(一)規劃、自律;(二)溝通、創意;(三)明辨、求真;(四)解難、堅毅四大領域,藉此培養學生的良好個人素質。學校打破傳統課外活動模式,每個課程共十二堂,首年由中一級着手,學生選擇一種課程參與,分三階段逐步推展至高年級。

開展年份2020學年
進度常設
推展範圍全校
對象初中、高中
應用人數700
核心老師團隊人數3
參與推行老師人數26
共創單位香港教育大學、教育燃新
捐助機構陳廷驊基金會

學校政策改動

展開全部
1
調整上課時間表
  • 計劃每年推行五至六個課程,首年先釋放中一學生課時,並將活動及課堂納入常規時間表中,每星期合共約90分鐘,期望提供系統化課程,促進學生成長。
  • 其後一步步推展,釋放中四、中五級學生的課時。
2
行政配合
  • 每個課程均由兩位教師負責,並按教師的興趣分配人手。
  • 在團隊中挑選十多位教師進行培訓,除了為課程作充足準備,亦培育教師成為學校未來領袖。
3
善用外在教育資源
  • 安排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及活動,如FEiA計劃推行的工作坊,啟發教師的教學方針,同時更能觸及學生需要。

實踐步驟

1
2
3
4

規劃目標及課程

  • 透過整理星夢計劃的經驗,由三位科主任級教師組成迎曦學院核心小組。規劃課程及探討實踐方法後,向校長報告發展方向。
  • 應用設計思維,先向學生派發問卷以了解校本及學生需要。小組持續調整具體目標及方向,再度身訂造課程活動。

建立多元課程吸引學生

  • 課程按負責教師興趣及長處而建構。為吸引學生,教師精心命名及設計課程,如「海之戀」等,或拍攝短片讓學生了解課程內容,並舉辦迎新活動。

由初中試驗計劃、推廣至高中

  • 學校在計劃的第二年從中一級開始將活動及課程納入課時,讓學生在入學後盡快認識自己的性格特質及興趣。升班後學生有機會獲選為小導師,在課餘時間協助新入學的中一生,培育領袖潛能。
  • 為配合新高中改革,盡早為學生訂立生涯規劃,學校把計劃推廣至中四級別,並外聘校外導師教授職業導向課程,如花藝和皮革工作坊等。
  • 最終目標是推展至中五級,並設證書考核機制,學生可選擇繼續升學或提早投入社會工作。

深入了解學生特質

  • 學校將為中四學生建立學生檔案,讓教師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強項及弱項,適切地給予針對性協助,幫助學生全面成長。
  • 教師在課餘時間未必能經常抽空與學生深入聊天,FEiA的訪談學生工作坊及同理心練習幫助教師探討學生需要和心態。

實踐小步子建議

brand icon
除了解及審視學生需要外,教師更可針對豐富學習經歷,進一步考慮設計合適的活動或課程內容。

創新心得

brand icon
在同理學生需要之餘,亦要同理同工需要。當教師能夠保持初心及對不同事物抱有熱情,才可培育學生發展潛能。

主要改變

展開全部
1
拉近師生關係
  • 教師在活動教學中親力親為,與學生共同創造及感受校外的全新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透過互相分享興趣,拉近師生關係。
2
促進同工交流
  • 在FEiA的工作坊引導下,即使教師各自負責不同課程,亦能通過與同工交流,了解其他課程的難處及模式,建立有系統的溝通渠道,共同達成團隊目標。
3
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 在學習及活動過程中,學生從摸索中成長,並得以實踐品德核心價值。例如龍舟活動的團隊活動令學生明白自律及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在平日也會減少遲到。

校本持續發展

展開全部
1
建立學生檔案資料庫
  • 學校為每個學生建立學生檔案,詳列個人強項和弱項供教師參考,期望長遠能建立學生檔案資料庫,更有系統地整理及規劃教學方針。
2
人手編配
  • 持續推行計劃並融入學校文化,安排新入職的教師加入計劃,由現時接受訓練的同工所帶領,擴張團隊規模並增加同工交流。
3
構想持續發展方針
  • 「迎曦學院」最初以先導形式推行,未來無論是教師的專業發展或學生生涯發展,將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系統,規劃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讓計劃得以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