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齊學做Maker 自主學習建同理 |教育創新案例|好橋共學空間

師生齊學做Maker 自主學習建同理

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

#創客教育 #社區學習 #動手學 #自主學習 #善用社會資本 #跨學科

為幫助學生把知識連繫到日常生活,讓他們親手應用所學,服務他人,學校開辦Maker(創客)課程,由四年級開始推行,實行範式轉移的教學法,由學生主導,學習不同技能,以配合服務對象需要,從而培養同理心及自主學習能力。

reward icon獲香港機關王競賽2020/21年度 —「機關整合賽」最具創意獎。

學校檔案

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
津貼
小學
男女校
地區元朗區
創辦年份1999
辦學團體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Other

創新團隊檔案

/很高興學生在課堂中表現的態度,跟老師當初的願景相似。事實上,老師們都認同Maker教育的重要,對學生才能產生感染力﹗/

創新計劃內容

背景

老師觀察到,學生在STEM課堂中動手實踐所學,比起一般課堂,學習動機更強,因此希望進一步優化「實作體驗」的教學模式。而以往的體驗課,學生只需將課堂所學應用到實踐活動之中,跟著老師教授的步驟完成任務,缺少自主學習的元素。 核心老師團隊認為,若學生以「為別人解決生活問題」為「創造」出發點,將更有動力發掘解難方法,甚至主導學習方向,尋求課程框架以外知識。

構思

學校得到賽馬會資助,趁學生升上高小,老師人手重新編排的時機,在小四全級推行Maker課程,於Design Thinking教育之上,加上助人元素。整個學年中,學校安排小四生與長者交流,同時學習不同技能,再針對個別長者需要設計產品,最後作總結分享,並將成品送予長者。過程中涉及同理心、解難能力、自學能力、協作能力的培養,從知識、技能、態度的教育,延伸至生命教育,讓學生帶著 “We are maker, make the world better”的使命感出發,投入並主導學習,至終獲得成就感。

開展年份2018學年
年期36個月
進度常設
推展範圍全校
對象高小、所有老師
應用人數750
核心老師團隊人數4
參與推行老師人數15
共創單位賽馬會創新教師力量、教育燃新、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計劃、PMQ、Aaam、木碎好少年、長者學苑、流動架生房、蒲窩、香港設計中心
協力計劃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計劃
捐助機構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辦學團體

學校政策改動

展開全部
1
重新規劃上課時間表
  • 課程推出首年,學校為騰出三節課堂,分別從六個不同科目借用課時,即每科減少半節課。
  • 由第二年開始,課程落實在全校推行,學校改變整體上課時間表,將所有課堂的時間濃縮,由40分鐘一節,改為30分鐘一節,變相課堂節數增加,分配課堂更具靈活性,其他科目亦不需再減少課堂節數。
2
調撥人手及釋放老師課時
  • 由於課程為級本活動,所有老師均需參與,故老師的空堂比以往減少,而老師都樂於配合。學校給予空間讓同工之間自行協調,每次由不同老師當值,以減輕負擔。
3
調撥學校資源
  • 學校從「全方位教育基金」中調撥資金,支持Maker教育,主要用於聘請外間機構導師,以及購買教學物資。
4
跨學科課程設計改變
  • 學校加入新指引,規定老師設計每年兩次的跨學科課堂時,必須加入Maker元素。跨學科課程逐漸轉化成「超學科課程」,不再界定教學內容來自哪個學科。

實踐步驟

1
2
3
4

18-19學年 - 培訓教師及傳遞Maker教育理念

  • 成立核心教師團隊,取得學校管理層支持。老師參加「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提供的培訓,到芬蘭、荷蘭進行交流,並在課堂模式方面得到啟發。
  • 核心團隊向全校老師傳遞Maker教育理念,收集老師意見,了解同工對實踐Maker教學的憂慮,從而修訂計劃。
  • 暑假期間為全校教師舉辦多個工作坊,包括同理心體驗、木工技能訓練、Maker教學、正向教育、造小結他等,讓老師親身經歷Maker教育。

首次於小四級開展課程

  • 9月開學後,宣佈課程開始,並安排學生參加體驗活動,從中理解長者的限制及需要,再讓學生與長者親身接觸及交流,了解他們在生活上的需要。
  • 同時學生會學習不同技能,如煮食、縫紉、木工等等,並進行分組,開始預備設計產品,配對合適的「師傅」。
  • 同學實製作模擬產品、做測試、改良產品,過程中會跟其他組的同學作分享及交流,最後製作成品,並在大型分享會中展示成果,並致送給長者。

19-20學年 – 於小五級推行

  • 於小五級進行課程,以社區建設為主題,到街頭做訪問,收集街坊對社區的意見,可惜受疫情影響,中段後難以繼續推展。
  • 小四級繼續以服務長者為主題,但由於疫下停課,只能安排學生跟長者在線上見面三次,後來老師亦請學生轉換對象,改為服務身邊的長者,例如家中長輩、鄰居、大廈保安員等。產品創作方面,由老師提出十個方案,同學可在其中選擇,或設計其他物品。若選老師提出的方案,可收到郵寄材料,再自行製作成品。
  • 在每級的跨學科課程中,加入Maker動手做的元素。

20-21學年 – 按疫情改變計劃

  • 小四級成為恆常的計劃推展對象,繼續以服務長者為全年主題。
  • 受疫情影響,無法實行社區建設計劃,故小五級的主題改為「校園改造計劃」,為校園設計大型裝置。

實踐小步子建議

brand icon
一開始透過分享及工作坊,獲得全校老師的支持及認同,是課程成功推行的關鍵。

創新心得

brand icon
由於學校老師向來採級本組合,而同學升上四年級會重新分班,老師也會轉換,故當初由自發參與的老師負責四年級,即可順利組成展開課程的「班底」。而除了負責四年級的十二位老師外,各級老師對課程都十分支持,經常抽空協助。

主要改變

展開全部
1
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 學生為解決長者的需要,自行發掘困難點及解決方法,有時用老師曾經教的方法,有時會提出其他課堂從未提及的方法,甚至是老師也不懂的方法。整個學習過程由學生主導,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動機大大提升。
2
老師改變教學思維 潛能同樣能發揮
  • 課程令老師放下包袱,接受自己並非每件事都必須「懂得」,而是能跟學生一起探索,保持學習的心態,更有興趣學習新事物;同時成為學生的榜樣,示範如何面對「不懂」。
  • 老師可將學科以外的知識及技能,如木工,應用在教學之中,潛能得更發揮。
3
促進師生關係
  • 課程中技能學習的部分為「師徒制」,學生可就自己需要學習的技能,找老師當「師傅」,師生彼此同行,更容易建立關係。再者,老師在工作坊中學習新事物,更能體會學習過程中面對的困難,從而對學生產生更多同理心。

校本持續發展

展開全部
1
將課程推展到全校
  • 考慮到課程需要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必須具備基本技巧,才能更順利學習,在課程中得益更多,故學校準備在低年級開始,加入軟技能(soft skill)的訓練,如協作、溝通、創新能力等,期望學生完成六年小學課程後,能擁成為有Maker的各種必備能力。
2
建立更有效的檢討方法
  • 校方希望引入更有效評鑑課程的方法,以便教師檢討課程成效,從而優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