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e and Build your Community: 強化學生與社區/家校的關係 促進成長|教育創新案例|好橋共學空間

Explore and Build your Community: 強化學生與社區/家校的關係 促進成長

順利天主教中學

#實踐中學習 #社區學習 #全人發展 #善用社會資本

計劃希望讓學生走出課室、走進社區,學得更多,理解身處社區和世界的需要,發展世界公民視野。計劃建基及擴展於該校原有家校優勢,透過家長工作影隨 (parent job shadowing)、家長教育工作坊,加強家校連繫,使家校攜手幫助學生成長。

學校檔案

順利天主教中學
津貼
中學
男女校
地區觀塘區
創辦年份1982
辦學團體天主教香港教區
Other

創新團隊檔案

/由零開始作出新的創造,令我覺得很奇妙。作為老師,人是最重要的。先育人,然後才是教授知識。/

黎迦希老師

學校校舍

創新計劃內容

背景

該校師生及家校關係良好,但在應試文化主導下,學生在以下各方面均有待提升: 一、好奇心:學生過於專注學業,對身邊與考試無關的人、事、物欠缺好奇心或興趣,將有礙他們日後成為具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 二、自信心:學生傾向以分數高低定義成功與否,但每人各有長處,亦應有自己的成功途徑,不應以劃一標準作評斷。 三、喜樂:學生一直滿足他人期望,因此難為自己所做的事感欣喜或自主 (ownership)。 計劃希望能強化學生與社區的聯繫,助其成長。在疫情下更見這數方面的對學生的重要性。

構思

為學生建立學習社群,包括家庭、學校附近的新蒲崗及較遠的貝澳,以助他們重尋喜樂、自信和好奇心。 一、家庭方面,學校堅信家長是學校的寶貴資源。藉家長工作影隨 (parent job shadowing),學生可初步體會畢業後投身職場的情形,及早就個人生涯規劃作思考;另外,活動亦有助提升他們對父母工作的理解,促進彼此的溝通。 二、社區方面,學校與藝文團體「水煮魚」合作,帶領學生走訪新蒲崗,重尋個人成功定義。 三、貝澳:由於學生大多居於觀塘,較少接觸市區以外的人和事。因此學校安排在貝澳的活動為與多元種族的貝澳社群交流,助學生擴闊世界公民視野。(學生多來自觀塘區)

開展年份2019-2020學年
年期2
進度已完成
推展範圍級別
對象初中、高中
應用人數130
核心老師團隊人數3
參與推行老師人數14
共創單位水煮魚 朱耀光博士
協力計劃香港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

學校政策改動

展開全部
1
重視社區學習
  • 在疫情下,校方更清晰看到社區學習對學生的學習及全人發展的重要性,並會研究如何能在未來發展。
2
強化家校合作
  • 該校已有良好的家校合作基礎,在疫情下進行創新實踐後,這方面的重要性和成效更為校方認同。
  • 校方願意調撥人手、重新分配工作,讓老師有更多時間與家長溝通。

實踐步驟

1
2
3
4
5

事前準備

  • 向校長及同工介紹創新計劃的構思,並爭取支持。同時邀請有興趣的同工加入創新團隊,最後有一名副校長及兩名同工加入。
  • 在計劃中的社區部分,學校邀請了藝文團體「水煮魚」合作,他們就計劃聯絡了另外七個藝術團體參與。
  • 朱耀光博士為計劃中的社區部分「新蒲崗知多啲」(Know more about San Po Kong) 及貝澳部分「貝澳知多啲」(Know more about Pui O) 提供相關的口述歷史資料和專業意見。

家校部分

  • 於2019-2020 學年開學時,學校向家長介紹家長工作影隨 (parent job shadowing) 的構思,並邀請家長成為可讓學生進行工作影隨的對象。有關構思是讓學生像影子般,跟隨接受影隨的家長到其工作地點參與工作,從體驗中反思工作的本質,觀察父母日常工作的情況。如可供工作影隨的家長數目不足,學校會轉而尋找校友的協助。
  • 該學年上學期期間推出首階段,創新教師安排了 15 位學生在非上課日進行家長工作影隨。原訂於下學期開展的第二階段,則受疫情影響而未能續繼推展到其他班級。
  • 家長工作影隨分享會在上學期末的家長教師日中舉行。

社區部分

  • 2019-2020學年開學前,與「水煮魚」開會商討合辦活動的安排,訂定以「新蒲崗知多啲」為題,設計相關的社區探訪活動。
  • 向校方申請於三個月內的四個教學循環中,為中三全級預留一個雙連堂的課節進行相關活動。
  • 學生於該學年上學期往訪新蒲崗,並從接觸到的藝文工作者中,挑選感興趣的對象進行深談。
  • 事後,學生可透過自選方式,如繪畫、寫文章、唱跳等,將深談中的發現表達出來,形式不限。

貝澳部分

  • 2019年8月,該校老師往訪位於貝澳的杯澳公立學校,商討合辦「貝澳知多啲」活動。
  • 老師向校方申請預留一個上課日作兩校學生交流。
  • 該學年開學後,邀請全校學生參加此交流計劃,並事先向參加者提供設計思維訓練,為交流作準備,讓該校學生可為杯澳的學生設計活動,及教杯澳的非華語生中文
  • 會面前,兩校學生透過視像會議和寫信等方式,作初步的溝通及認識,促進他們對多元文化的了解。
  • 學生會面後舉行匯報,分享交流的體會和心得。

疫情帶來的變化

  • 創新實踐計劃由一年延展至兩年。
  • 原訂計劃中的家校和社區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一年上學期疫情未出現之前進行,學生只及往訪鄰近學校的新蒲崗社區,且未能進行深入訪談。 而計劃中的貝澳部分,則要待 2020 年底,由創新教師帶領自己任班主任的中一學生及家長往杯澳公立學校參加該校的聖誕晚會,為該校的多元族裔學生獻唱和一起玩遊戲,讓雙方作簡短交流。
  • 疫情初期(2019-2020 學年下學期),自停課第一天起,創新教師在未有具體網課時間表時,每早由 8 時開始為自己任班主任的班別進行 1.5 小時的早會,關心學生在疫情下的身心狀況及學習情形,並每月舉行網上家長會。有關安排持續至五月回復面授課堂為止。
  • 於2020-2021 學年期間,創新教師繼續為自己任班主任的中一班別,定期舉行網上家長會;部分同工亦有舉行相類的、與學業無關的家長會,例如校方因疫情而取消在學期末的全校結業禮,但部分老師仍為自己班別的學生舉行結業禮。
  • 原訂在第一年參與社區學習的中三學生已升上中四,在 2020-2021 學年回復面授課堂時只餘下半日課時。為遷就由「水煮魚」安排的七個藝術團體的時間,部分任教中四各科的老師願意調堂,讓學生能繼續參與在上一個學年未完成的相關社區學習。

實踐小步子建議

brand icon
在教育場域,老師正面對愈來愈多的挑戰,若要提升學與教的效率,以騰空更多時間去培育學生成長,可嘗試透過科技的協助及課程重整。

創新心得

brand icon
即使在疫情下,仍能透過善用科技及周全與靈活的活動籌劃,令我們與學生、家長、同工的關係更密切。

主要改變

展開全部
1
家校關係基礎更穩固
  • 家校於疫情下仍在網上保持聯繫,由於創新教師定期舉辦網上家長會,結合透明度更高的網課安排,家長更清楚學生的日常學習情形,亦更樂意與校方合作,學生的學業及行為問題從而得到解決。
  • 在創新教師因學生情況感到挫敗時,有家長私下發送訊息作出鼓勵,同工亦就這方面給予正面的回饋。
2
校方更重視社區學習
  • 目睹疫情下學生在上述三方面的缺失情況,校方更了解社區學習對學生的學習以至全人發展的重要性。

校本持續發展

展開全部
1
探索更多社區學習的可能性
  • 校方認同社區學習的重要性,將在疫情過後探討更多實踐的可能性。
2
更多影隨的安排
  • 受疫情影響,家長工作影隨未能如期進行,學校期望在疫情過後,除家長工作影隨外,還能進行學生影隨(讓老師影隨學生)、老師影隨(讓學生影隨老師)等作不同的嘗試,讓學生建立同理心、促進了解和溝通。
3
繼續強化家校合作
  • 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