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變綠洲 跨學科生態園成學習樂園 |教育創新案例|好橋共學空間

空地變綠洲 跨學科生態園成學習樂園

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

#動手學 #實踐中學習 #跨學科 #自主學習 #全人發展

為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學校活用校內空地,建成有花有草有動物的生態園。配合常識科、STEM等各科課程,學生不但可以近距離接觸大自然,學習愛護環境,亦樂於運用創意及STEM知識,為園內動植物建造所需設備。一個生態園,成為連結師生、增強校園歸屬感的好地方。

reward icon學生的投入、對生態園一事一物的關愛是我從沒想像過的。部分畢業生甚至每個月都會回來照顧動物。學生建立起對大自然的關愛,部分友校亦想參照這個模式發展自己的生態園,這就是最大的肯定與得著。

學校檔案

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
津貼
小學
男女校
地區屯門區
創辦年份1986
辦學團體仁濟醫院
Other
Instagram

創新團隊檔案

/「這個生態園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或許有很多夢未實現,但不要貪心,一步一步走,總有一天會實現。」/

張卓賢主任

養龜專員活動
蝴蝶飼育計劃
生態園大使學習照顧豹紋守宮
同學動手建造耕地
變色龍網上見面會現場
與種同樂活動
生態園網上課程實況
跨學科課程(中文科寫作)
跨學科課程(數學)
觀察魚池

創新計劃內容

背景

該校學生向來品學良好,乖巧聽教,但慣於被動地聽從老師指導,學習自主度略有不足。學校認為學生需要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習動機及興趣,並改善他們的社交及溝通能力,故學校亦有需要作出改變。適逢學校有一塊空地可加以善用,便將之改造成生態園,配合各科課程及活動,加強學生學習動機。

構思

將校內一處空地改造成生態園,設置動物區、蝴蝶區、果園區等,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大自然,更設立大使制度,令學生在照顧園內生物的過程中,學習尊重生命、愛護環境、培養自信。另外,生態園亦能緊扣各科課程,為學生提供考察及實踐的機會。例如,常識科老師可帶學生到園內觀察動植物生長;學生亦可運用STEM技能,設計各種裝置及儀器來照顧園內生物。

開展年份2018學年
進度進行中
推展範圍全校
對象初小、高小
應用人數750
核心老師團隊人數4
參與推行老師人數30

學校政策改動

展開全部
1
領導層支持
  • 整個項目得到校長支持才得以順利展開。
  • 校長會鼓勵各科老師與生態園負責老師溝通、商討合作。
  • 支持同工作出嘗試,同工們有任何新點子,只要安全、可行便可放手實踐。
2
行政配合
  • 生態園所在位置原為禁區,學生不可內進。
  • 與訓輔組及行政組協商後,加派人手當值,減低安全風險。配合適當指引,逐步開放園區讓學生出入。
3
課擔調整
  • 態園負責老師原本一人多工,後來學校調整課擔,將數學科主任職務交由新同事負責,令生態園負責老師可專注處理環境教育及生態園事務。
4
開辦新課程
  • 上午安排傳統學科,下午則新辦「技能課」,讓各科組老師授予學生不同的生活技能,當中包括生態園小組。
  • 新課程下,每星期都有一節生態園課,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接觸並善用生態園學習。

實踐步驟

1
2
3
4

空間營造

  • 學校正門附近有一處空地,原本用作放置雜物,為活用空間,經整理後開始種植植物。
  • 適逢友校送來一對陸龜,校長建議可於此處放養,老師及工友便建造龜屋,慢慢建立起一個動植物園地。
  • 後來颱風『山竹』襲港,老師及工友利用塌樹製作門牌,正式名命為「楚思生態園」,並開始規劃果園區、動物區等,逐漸建溝整個園區空間。

凝聚團隊

  • 起初只由一名老師及一名工友負責打理生態園。但由於過程全是親力親為,園區設備大多自行建造,慢慢吸引到其他同工加入幫忙。
  • 部分老師本身對動物、昆蟲有興趣,於是也主動參與園區規劃。
  • 舉辦「與眾同樂」活動,由學生邀請老師組隊,一起到園區耕種。不少同工因而較多機會接觸生態園,慢慢發掘出更多教學上的可能性,共同將效益最大化。

課程協作

  • 最初先與關係密切的常識科合作,檢視各級課程後,每級最少有兩個課題可利用生態園教學。例如到生態園學習灌木及喬木的特性;或到蝴蝶區中觀察蝴蝶變態過程。令學習不再限於書本,而是透過親身學習經歷,加深學生的感受和記憶。
  • 生態園亦為STEM課程提供一個很好的應用機會。因擔心長假期時欠缺人手照顧園內爬蟲,學生發明了一部自動餵食機來投餵蟋蜶。又製作應用程式,監控園內溫濕狀態,並可遙距調控溫度、濕度。
  • 其他科目亦可善用生態園。如視藝科老師會帶學生到園區寫生;中文科老師帶學生遊園,學習步移法等寫作技巧。

科組合作

  • 訓輔組設獎賞卡制度,學生於課堂或其他學習活動取得一定分數後,可用來換領各項獎賞,其中一項便是到生態園照顧陸龜,藉此加深學生對生態園的認識。
  • 輔導組則利用生態園作各項情緒輔導工作,甚至針對SEN學生,於園內進行言語治療及社交小組活動等。
  • 生態園小組舉辦抽離式課程,例如「楚思生態園大使」,讓學生學習各動植物特性並親手照顧各種生物。當有嘉賓或低年級學生參觀生態園時,學生亦要擔當導賞員,負責講解。
  • 籌辦特別課堂,由四至六年級約40位生態園大使主持,將自己所學到的動植物知識教授給低年級同學。
  • 開辦「生態園encore課程」,學生需運用設計思維,學習動植物生活習性後,根據牠們所需想出一些新點子,去改善園區環境。例如為變色龍增設垂直生活空間;建設更多花圃供蝴蝶生長等。

實踐小步子建議

brand icon
可以先從一小片草皮開始,種容易照顧打理的植物。慢慢做出成績,管理層看到成效自然會讓你放手作更多嘗試。

創新心得

brand icon
任何創新項目,首要是得到學校支持。其次是凝聚有共同理念的團隊,因為加入的同工都是自願而非被委派,唯有興趣及信念,才能令同工有足夠動機去投入其中。

主要改變

展開全部
1
提升學習動機
  • 生動有趣的親身學習經歷有助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一名男學生原本學習成績一般,但對生態有濃厚興趣,於五年級成為生態園大使,並自學很多生態知識,更會不時向老師、同學講解。學習動機及自信心都明顯提高,連帶學科成績都有進步。
2
改善SEN學生社交能力
  • 學習照動物的過程中,令SEN學生由被照顧者轉變為照顧者角色,令他們理解自己也有能力關愛及照顧別人,逐漸建立起自信。
  • 例如一名過度活躍症學生,原本擔心自己會無意傷害到小動物。但生態園令他有機會學習如何控制自己情緒、細心照顧動物,加上社工從旁輔導,一年後他的性情明顯變得平和,容易安靜下來。
3
營造創新氛圍
  • 由於園區由師生親自建設,各科組同工時時提出意念、克服困難、勇於實踐,令同工學會從錯誤及失敗中成長。
  • 為更好地照顧各小動物及改善園區環境,學生會主動提出各種想法,例如建議種植香草以驅走蚊蟲;發明監控溫濕的應用程式等。
4
增強校園歸屬感
  • 生態園成為一個聚腳點,同工不時在此交流,激發出更多教學點子。
  • 部分同工會主動協助完善園區,例如帶來各動小動物,非常投入參與生態園事務。
  • 家長亦十分關心生態園發展。學校鄰近港鐵屯門南延線工地,家長會詢問工程對生態園的影響。
  • 放假期間遇上寒冷天氣,學生會擔心陸龜情況,反映他們時刻記掛、關心小動物。

校本持續發展

展開全部
1
增建爬蟲教室
  • 生態園主要為露天戶外空間,但部分爬蟲需要室內環境,故計劃增建爬蟲教室。
  • 利用家教會原本會址,一半改建成爬蟲室,另一半則作為共用空間,學生可在此上課,家教會有需要時亦可使用。
2
網上更新消息
  • 長假期或疫情停課期間,會透過上載帖文、短片更新生態園消息,讓學緊貼現況,保持他們對生態園的關注及歸屬感。
  • 舉辦各種網上活動,例如變色龍網上見面會、豹紋守宮命名比賽等,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善用回收物料
  • 運用塌樹、廢棄物料等建設生態園。亦聯絡一些裝修拆卸公司,回收重用狀況良好的家具。可教導學生環保概念之餘,亦有助降低成本、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