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溝通到自學:以班級經營、課程統整 創設自學空間|教育創新案例|好橋共學空間

從溝通到自學:以班級經營、課程統整 創設自學空間

裘錦秋中學(元朗)

#動手學 #多元評估 #跨學科 #自主學習 #專題式學習

老師透過一系列的創變,由班級經營、改造課室空間、關愛行動、跨科教學及學生自學策展等,希望提高學生的自學意識外,並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溝通,達到互信,建立正面的、互相「欣賞」的校園氣氛。

學校檔案

裘錦秋中學(元朗)
津貼
中學
男女校
地區屯門區
創辦年份1975
辦學團體裘錦秋中學校董會
Other

創新團隊檔案

/我認為作為在體制上進行創變者的角色,遇上高牆幾乎是必然的事。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在牆壁之間遊走,找着可協調改善的空間,發揮自己的長處/

盧英敏老師

創新計劃內容

背景

該校不少學生沒有系統地建立學習興趣,令學習動機低下。在新高中實施以後,學生學習不自覺的問題愈趨惡劣,多次出現學生升中四後熬不住學習壓力,產生大量行為問題。 此外,該校以老師為本的教學模式,成功達致老師在行政上的便捷、學生在考評上的提升,但對於學生根本的成長需要,如創造力、與人溝通的技巧、自信心、同理心乃至成長型思維都沒有處理。師生間亦缺乏交流,老師不鼓勵學生表達需要,學生也不主動追求學問。

構思

盧老師於 2018 至 2019 推行中二班跨科教學,參與科目包括中文、文學、數學、科學、中史、歷史地理、家政、電腦、音樂及視藝,以一個大主題「宋朝」進行主題式教學。教學過程中,老師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透過試後舉行大型策展,讓學生規劃學習進程,此外透過改造課室設計、關愛行動及自學習慣等,製造互相欣賞的校園氣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開展年份2018-2019學年
年期1
進度常設
推展範圍級別
對象高中
應用人數100
核心老師團隊人數3
參與推行老師人數20
共創單位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前副校長朱劍虹老師
協力計劃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

學校政策改動

展開全部
1
教師專業發展小組
  • 學校編配每星期一課節予中二班主任及級主任用作溝通交流、會議及集體備課,加強檢視以及時處理在創新過程中出現的變化
  • 班主任及本科任老師不定期就班級經營、電子應用教學進行專業發展,並開設 WhatsApp 群組持續交流
  • 於 2018 年 10 月初、12 月初教師專業發展日進行分享環節,交流如何從加強溝通促進學生形成自學習慣
  • 為中二級 4 班開設全科 Google Classroom,讓老師參考其他學科的教學實踐
2
調配課時
  • 為實行計劃,管理層豁免盧老師在文化藝術科的教學,每周減少 2 節課時
  • 校方容許盧老師由單班主任教班改為雙班主任
  • 課程將提供 4 節課時進行策展期的學生規劃
3
人力及網絡支援(暫時)
  • 聘請全職教學助理,統籌物資、記錄學生學習表現及成長、跨科教學所產生的行政工作等
  • 召開班主任經驗分享會及規劃教師發展日的培訓活動,爭取同事支持
4
空間規劃
  • 校方批准中二級課室進行各種促進學與教的創變措施,期望擴展至走廊

實踐步驟

1
2
3
4
5

班級經營

  • 在計劃籌備初期,盧老師與超過 20 位學校的持份者討論,當中包括正副校長、訓導主任、輔導主任、不同學科的科主任、圖書館主任及資訊科技主管等,了解不同學科的關注,協調跨科協作的可能性
  • 於中二級 4 班推行「Pilot 先導班主任計劃」,透過 WhatsApp 推動學科老師協作。Pilot 需定期以影片或相片交流計劃進度,由教學助理整理,並於會議上分享
  • 每次老師會議,Pilot 班主任會分享心得,可以是班級經營重點等,其他同事亦可發問,促進教學交流

課室設計

  • 將書包放課室外圍,釋放課室中間空間,轉換桌椅排位,鼓勵學生討論
  • 設置專心鐘,建立敲鐘即回歸安靜的文化
  • 壁報設學習成果展示欄,讓學生有空間分享自己的成就,並設置「自學空間」,讓值日學生自主摘錄每天學習重點
  • 將已更新沒用的 iPad 放回課室,讓學生在小息、午息使用

學生關愛欣賞

  • 推動學生每周交換周記、活動後進行反思交流的質性評估,也推動使用 Post-it 及時地進行學習回饋
  • 每月進行關愛活動,讓學生撰寫感謝卡,讚賞班的不同持份者,讓他們勇於表達正面情感
  • 按數據嘉許做得好的學生,鼓勵有需要改善的同學生。老師又會故意稱讚進步較大的學生,並於壁報的成果展示欄展示老師的稱讚
  • 收集各科課業並於壁佈版展示,尤以藝術作品,讓學生感到被重視

培養自學習慣

  • 讓學生自發於自學空間摘錄當天學習要點,拍照及上載到班級 Google Drive,讓學生養成知識整存習慣
  • 以早讀時間,讓學生以一個月為一個學習歷程,讓學生以真人圖書館形式進行自學簡介,學習內容不限於閱讀心得,可以是興趣培養,讓學生反思學習歷程

跨學科協作及學生策展

  • 於計劃實行的下學期,抽取最少 2 堂課進行跨學科主題式教學,並以「宋朝」為大主題進行設計做中學習活動 (Learning by doing)
  • 各科任老師進行跨科集體備課,製訂跨科共同教案,建議主題式教案設計以學習探究任務為方向,鼓勵學生自學共學
  • 於 2019 年 6 月試後一至兩星期,學生按照自學計劃,投入策展活動,展示其學習成果

實踐小步子建議

brand icon
大部分的家長、老師、學生仍然停留在學習為了考試的認識,加強教育持分者對「學習」本身的認識,將會是教育的未來的重要課題。

創新心得

brand icon
在創新過程中,老師學會以耐性及同理心跟不同持份者溝通。畢竟教育創新的獨特性在於人的觀念改變,而不是純粹的科技、方法上的創變。

主要改變

展開全部
1
學生提高自學意識
  • 老師於計劃實行期間的 2018 年 11 月,及推行計劃後的 2019 年 6 月對師生分別進行兩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由本來對學習的漫不經心,慢慢改變為懂得自我監察學習成果,學生大多認為自己因為不同的創新措施,改善學習的意識、態度及習慣,並願意繼續精進自己在「學習」的研習
  • 盧老師分享到,有女學生由不願意做共享筆記,到主動以溫習筆記提升自己的學習效能,在「清明上河圖」的自主策展上,她甚為投入,與另一位同學自願包攬全班的宋朝服飾;又在自主設計角色,運用自己的創意,創作以宋朝冷知識「搶劫」的小偷,激活了全級同學的思維
2
老師學懂跨學科溝通
  • 實行跨學科教學時,盧老師明白到跟不同學科溝通的重要,例如有同事告知其中二任教的內容圍繞電能傳導,與大主題「宋朝」難以找到配合之處。後來經過多次溝通後,發現每年科學科都會進行 STEM 學習活動,可以結合做宋代帆船,這正是照顧多方面的工作需要的例子
  • 整體來說,盧老師認為同事們願意在教學範式上作出改變,與學生一起探宗學與教不同形式,達致學習自主

校本持續發展

收起全部
1
3 年計劃、擴展至初中實踐
  • 老師將之擴展成變成 3 年計劃,計劃實行的 2018-2019 年為第一年,主要在中二實踐,計劃於第二年擴展至中一至中二實踐,規劃並營造出一個適合自主學習的校園環境,包括課室改裝、教師培訓、課程設計及試驗,提升學與教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形成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及習慣
  • 第三年將於中一至中三實行,除鞏固上一學年的成果外,還有設計及實踐適合中一入學便修習的自主學習策略課程,思索高中延續自主學習的學與教的具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