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 參與學校 Participating school of Jockey Club ‘Learning by Doing’ Academy|教育創新案例|好橋共學空間

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 參與學校 Participating school of Jockey Club ‘Learning by Doing’ Academy

聖公會靈愛小學

#動手學 #實踐中學習 #多元評估 #跨學科 #全人發展 #專題式學習

校方希望提升學生的自理及溝通能力,因此採用由教育大同設計的「感.創.做」LBD 課程,在小一至小四推行LBD主題課,將體驗式學習元素、跨學科學習以及專題式學習加入教學之中,以培養學生的全人發展。

學校檔案

聖公會靈愛小學
津貼
小學
男女校
地區元朗區
創辦年份1934
辦學團體香港聖公會
Other

創新團隊檔案

/LBD課是充滿無限可能的課堂,在課堂中學生能展現歡笑和喜悅。不要埋沒他們的創意和勇敢嘗試的精神。學生在課堂中學懂互相尊重、互相分享、建立正向的價值觀念以及與人相處的技巧,也得到愉快和充實的學習。他們在LBD課中展現獨特性,是其他課堂很難找到的。/

翟智康校長、利國鴻主任

創新計劃內容

背景

學校在2017年一次在帶領幼小銜接的適應班中,發現有些學生不能把顏色和文具整齊地放回書包,校方希望改善他們的自理能力。另外在一些活動中也不難發現學生的性格比較自我,與人溝通能力也相對不足,推測是現今科技發達,使人與人之間減少了互相接觸的機會所致。校方意識到學生不僅要追求知識,也同時要學習適應未來的轉變,包括遇到問題的應對技巧、互相合作和與人溝通的態度等等。適逢教育大同推廣LBD課程,於是嘗試參加。

構思

計劃在2016年開展,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旨在於本地主流小學營造以學生為本、全人發展的學習環境。 計劃主要涵蓋(1)重新設計初小常識科課程內容及評估,亦有提供主題式課程教材予學校選擇(2)由「學校同行者」持續入校深化以孩子為本的教學理念,包括舉辦工作坊、組織校內及聯校共學活動、與老師共備課堂等等,培訓老師成為LBD課堂的啟導者(Facilitator),建構學生個人的態度、技能、知識。

開展年份2018學年
進度進行中
推展範圍級別
對象初小、家長、教職員
應用人數243
核心老師團隊人數5
參與推行老師人數5
共創單位教育大同
協力計劃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學校政策改動

展開全部
1
課程規劃調整
  • 從上周期的三年學校發展計劃中,學與教範疇加入了發展LBD課程為重點發展的核心項目,由課程統籌帶領成立小組,研究並起動LBD的實質工作
2
時間表及人手配合
  • 學校在時間表中抽出部份術科的課堂轉變為LBD課堂,第一年在一、二年級試行,每班每週有一連堂為LBD課堂
  • 學校選取了四位新入職的老師進行LBD 培訓,並讓他們負責任教不同班別的LBD 課
  • 原任的術科老師會一同進入課堂協助教學,推動小組活動和分組教學
3
培訓及工作坊
  • 學校每週安排約兩小時的備課時間,讓老師有充份的機會一起研習課堂、討論心得及反思教學的經歷,一起成長
  • 在每一學期完結,他們會在全體大會中匯報,分享每一個階段的教學成果
  • 學校安排了一天全校教師發展,把LBD的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介紹給全校的老師,也給任教的老師分享他們的教學心得
  • 工作坊不但清晰了正確的教學概念,也使任教該科目的老師獲得強心針,使大部份的老師認同LBD的理念,實踐時獲得更多支持

實踐步驟

1
2
3
4

調整教學時間表

  • 上、下學期各約有12節LBD 課,約4節為一個單元,各單完之間加入留白課

推行減考試政策,為LBD教學營造有利條件

  • 自2017年起,學校決定把全年考試由四次改為兩次,這個大變動確實遇到不少推行上的阻力,但是各方面得到平衡後,除了減輕了學生的壓力外,老師也有較充裕的時間修正學生的學習上較弱的部份。騰出的時間有利推動新課程,而LBD是無須考試的科目,學生不須要擔心成績的問題,也讓學生能愉快地經歷學習

家校合作

  • 為加強家長了解LBD課堂的理念,在小一其中一個學習「節慶」的單元中,學校安排了家長到校與同學一起上課。學生們要學習製作湯丸,並把製成品與家人一起品嘗。是次的經歷給予學生、家長及老師難得的體驗,大大增加了家長對LBD課堂的認同,也豐富了老師對教授LBD課的經驗

將LBD計劃擴展至三、四年級

  • 計劃的第二及第三年,LBD課堂延伸至三、四年級,但由於課時不足,三、四年級只能安排隔週進行一連堂的LBD課
  • 學校也安排了其他老師加入教學團隊,增加人手幫助課程的發展,新建構的課程內容也延展至四年級,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歷

實踐小步子建議

brand icon
學校發展LBD課程是一項有挑戰性的工作,最好先要了解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理念,清晰的觀念能節省不少編排課堂內容的時間,因為以往思考教學內容時,常常忘記老師須站在旁的觀念,主導過多令學生的發揮不足。其次應是能招聚敢嘗試的教學同工,通過敢創敢造的態度,不難找到創新的課堂內容,也能帶給學生新的體驗。

創新心得

brand icon
「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不是一個新的教學概念,我們反而較重視學生的學習經歷和他們學到的價值觀。我們會在安全的情況下教他們如何利用刀切水果蔬菜,利用鎚和釘在木板上創作,甚至利用不同的食材,創作他們獨一無二的食品。只要認清學生的需要、哪些態度必須從小培養、甚麽是未來要掌握的技能,便不難找到創新的教學材料。老師也要抱著大膽創新、小心觀察的態度,才會真正找到「做中學」的樂趣。

主要改變

展開全部
1
學生的學習表現
  • 每週的LBD課是學生很期待的課堂,他們不但享受學習的樂趣,也享受課堂給他們的滿足感。老師也察覺學生喜愛上LBD課
  • 通過小組的學習,學生增加了與人接觸的機會,提升了溝通技巧
  • 小組學習也常會帶出創新的問題,增加了學習解決困難的機會;老師容讓學生提出問題,也由同學集體面對及尋找解決的方法,有效發展解難能力,增強學習人與人之間的同理心
2
老師的專業發展
  • 老師向來因為追課程,趕進度,往往催迫學生學習,為了在考試前完成內容。LBD的教學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習過程的重要,也重視學習態度的培養。曾有老師在全體大會上分享她的教學經歷,原本知道要任教LBD課,感覺既困難又緊張,恐怕教得不好,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但在教學過程中,改變了她的觀感,她看見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漸漸喜愛在LBD課觀察學生的反應,也領悟到教學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尋找學習的樂趣,容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犯錯,也是重要的學習,老師也找到了教學的樂趣
3
家長的改變
  • 家長普遍支持LBD教學,而透過參與課堂,家長更了解LBD 教學,並參與小朋友的學習歷程,促進親子關係
  • 在家長參與課堂時,他們親嘗子女為他們努力準備的湯丸,之後也聆聽學生報告湯丸的製造過程,遇到困難的解決方法,感受和歡樂的情形
  • 有一位婆婆親述她的感受:這是第一次吃孫女煮的食物,用橡皮糖心造的湯丸味道是酸酸的,但吃後內心是甜甜的。就這樣,他們一同渡過了一個感動難忘的下午

校本持續發展

展開全部
1
小一至小四課堂均有LBD課
  • 為了延續LBD的理念,學校會把LBD課維持在小一至小四為常規課堂,以主題或單元式設計,並會更調不同的老師加入教學圑隊,希望為該科帶進新思維意念,推動課程的革新。
2
把LBD的教學概念融入學科
  • 嘗試把LBD的教學概念融入學科,使課堂更生動有趣,學生從「做中學」,使學習帶來新的果效
  • 例子一:小二級學生嘗試在英文課利用製作沙律的課堂,學習英文字彙,並感受與人分享食物的樂趣
  • 例子二:小五級學生也利用製作藍染,學習寫作製作步驟,同時增加生活的體驗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