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學藝:以藝術為主導及正向教育元素,促進學生的幸福感|教育創新案例|好橋共學空間

幸福學藝:以藝術為主導及正向教育元素,促進學生的幸福感

寶安商會王少清中學

#正向教育 #身心健康 #全人發展 #跨學科 #自主學習

藉跨科組教學課程、感恩教育、設立多元輔導及活動空間和共創校園裝置藝術,融合表達藝術治療的理念於視覺藝術科及作跨科組協作,培養學生的感恩心,建立正面人際關係,增強對校歸屬感,促進個人成長,在全校營造幸福感氛圍。

學校檔案

寶安商會王少清中學
津貼
中學
男女校
地區荃灣區
創辦年份1979
辦學團體寶安商會
Other

創新團隊檔案

/無論我要怎樣創新,也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為當初我發現到的教育問題不斷反思是否能夠真正能夠幫助學生。/

鄺啟德老師

youtube thumbnail
學生可在「融軒」進行藝術治療、情緒輔導活動等

創新計劃內容

背景

作為第一組別的英文中學,該校的學生對學業的要求高,加上正值青春期,面對許多重要的轉變,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他們的精神健康,包括或因學業壓力而引致的焦慮,均備受關注。有見及此,學校創新團隊及校方有感學生需要更多與精神健康相關的教育。 有別於過往該校在課餘舉辦的、與精神健康和壓力管理相關的單次式教育活動,學生需要一些更具系統、能促進個人成長及提升幸福感的活動,幫助他們尋找紓緩負面情緒的出口。

構思

根據美國正向心理學之父沙利文 (Martin Seligman) 的幸福感理論,人可以循五大範疇建立幸福感:正面情緒、投入感、良好的人際關係、找到人生的意義及獲得成就挑戰。 此計劃以表達藝術治療的理念,在校園內作出一系列的改變,如融合藝術於校園角落、與不同範疇的教師協作,以助學生達到五項幸福感基石,獲得全人發展。計劃包括生涯規劃、感恩教育、設立多元輔導室及調整正規課程及全校師生、職員、家長義工共同創造校園裝置藝術。

開展年份2017-2018學年
年期1
進度已完成
推展範圍全校
對象初中、高中、所有老師、家長
應用人數1300
核心老師團隊人數3
參與推行老師人數9
共創單位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的何天虹教授、前英皇書院校長胡陳美好、校外藝術導師
協力計劃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

學校政策改動

展開全部
1
將幸褔感元素加進課程
  • 在初中的視覺藝術科課程、中三的通識教育科課程及生涯規劃組中,增加入了個人成長及生涯規劃等的元素,使之成為課程的一部分
2
將幸褔感元素帶進校園
  • 學校管理層、師生比以前多看關於幸福感(包括個人成長、情緒等方面)的需要,並將正向心理學的元素在輔導等範疇中應用
  • 學校的其中一個「關注事項」 ( Major Concern ):全人發展 ( Whole Person Development ) 中的細項,與幸福感有關 -- 着重學生成長、well-being
3
調配空間作多元活動空間
  • 校方允許將校內空置的活動空間,調配成為「融軒」-- 該計劃的基地及多元輔導/活動空間,讓學生利用藝術媒介表達情緒及休息放鬆的空間
4
調撥人力資源(臨時)
  • 學校調撥部分資金、連同獲資助進行教育創新的資金,聘請了臨時教學助理協助推動教育創新計劃

實踐步驟

1
2
3

就校本需要達成共識

  • 創新教師與團隊成員及學校管理層(包括校長、兩位副校等)同時發現提升學生的幸福感是校本需要

與不同同工商量

  • 創新教師訂定以正向教育的 PERMA 框架作為提升學生幸福感計劃的設計框架,並就此與不同同工商量,如生涯規劃組、通識教育科、設計與科技科等

以小規模形式作創新推動

  • 調整正規課程:校本視覺藝術科聯同不同科組合作,如學生輔導組、升學及就業輔導組及通識教育科一同設計跨科組教學計劃,在生涯規劃及學生輔導工作增加藝術與幸福教育相關的內容,促進把視覺藝術融入生活。不但有助中一新生投入校園,培養歸屬感,並可以激發學生通過藝術表達自我、情感及尋找目標
  • 生涯規劃教育:在中三級推行校本的生涯規劃教育。課題分析當代青年面對的各項競爭,例如全球化、科技發展等因素,再評估將來對職場人才需求、能力要求等的影響。過程中學生將進行事業興趣測驗,了解性格能力傾向,協助高中選科,明白選科與將來升學與就業關係
  • 加入藝術創作: -中三級學生:以「未來的我」為題,透過陶藝創作過程中建構夢想追尋的過程,並創作以個人夢想或目標作主題的陶藝作品,藉此進行生涯規劃教育; -中二級學生:以「心思心意」為題,透過聯想感恩對象的喜好,藉親手製作的卡片訴說感謝之情; -中一級學生:以「變形記」為課題,透過學校清園鯉魚池的鯉魚作聯想,加入美德元素為學校創作陶泥吉祥物,藉此加強對學校的歸屬感
  • 環境營造 -「感謝里」、「感恩郵箱」:勉勵學生感謝自己的身邊人,以不同形式展示全校師生的感恩說話,散播有感染力的正面情緒,同時鼓勵學生於黑板上創作,藉此提升校園整體歸屬感,營造校園感恩氛圍;另外還邀請了藝術家舉辦工作坊,教導學生「升級再造」( Upcycling) 的概念及方法、帶領他們到學校所在的社區回收車軚及木板等廢棄物料,將之製作成校園內獨特的藝術裝置,讓學生更認識學校的周邊社區及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
  • 環境營造 - 「融軒」:利用學校近榕樹的貨櫃改建空間而成,作為多元輔導空間;除藝術治療及情緒輔導活動外,亦供學生舉辦其他活動。「融軒」的改建、設計、添置設備等任務均由師生合作而成,並由學生主持開幕儀式,務求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課外體驗,促進他們的身、心、靈發展

實踐小步子建議

brand icon
老師要先了解學生需要及個人強項,在配合校情的狀況下,發揮創意去設計出合乎校本需要的創新改動。

創新心得

brand icon
別人做了的,你不要做;先自行嘗試創新,找回自己的創意;即使換湯不換藥也可以是創新之法,而非只是倒模照抄過來人的成功經驗。

主要改變

展開全部
1
獲同工認同幸福感的重要性
  • 推動此創新計劃之初,幸福感 ( Well-being ) 之說尚未為本地教育界所普遍認識;自計劃推動後,同事見到幸福感的重要性,並確認可以正向教育的 PERMA 框架作出擴展
2
提升老師的正面情緒
  • 任教中三級視覺藝術科及通識教育科的老師,能建立與提升幸福感相關的教學資源。而全校教師及職工透過校園藝術裝置及學生感恩行動,提升正面情緒
3
學生有前所未有的成功感
  • 透過校園藝術裝置及視覺藝術科、通識教育科的課程改變,提升幸福感
  • 學生就該計劃的部分項目作出評價,大部分學生均認同計劃的措施能有效提升他們的精神健康與校園生活的投入感
  • 有份製作校園藝術裝置及裝修「融軒」的學生,表示所獲得的成功感是前所未有,並於家長日帶同家長到學校不同角落欣賞他們的作品,可見計劃的藝術創作能提高學生的成就感
4
增強學生對學校、社區的歸屬感
  • 有份參與由校外藝術家帶領的「升級再造」活動的學生,在到訪社區及將從社區拾取的廢棄物料製作成校園獨特的藝術裝置後,期待可以有機會再參加相關的活動
5
促進師生關係
  • 由師生合作修建的多元輔導室「融軒」,舉辦一系列活動,學生及老師樂於參與
  • 校本視覺藝術科聯同不同科組合作,如學生輔導組、升學及就業輔導組及通識教育科一同設計跨科組教學計劃,老師可以從不同渠道了解學生的需要和心理狀況

校本持續發展

收起全部
1
提升學生正面情緒
  • 團隊期望於 2017-2018 年度先集中推廣感恩教育及提升學生歸屬感方面的培養,而往後的日子,團隊期望提升學生的正面情緒及生涯規劃的發展,並希望來年以各種形式凝聚同事,並爭取他們對計劃的支持
  • 學校的其中一個「關注事項」 ( Major Concern ):全人發展 ( Whole Person Development ) 中的細項,與幸福感有關 -- 着重學生成長、well-b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