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幸福校園 凝聚正向力量 從一張名片做起|教育創新案例|好橋共學空間

建立幸福校園 凝聚正向力量 從一張名片做起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

#正向教育 #STEM教育 #實踐中學習 #社會情感學習 #社區學習 #多元評估 #跨學科 #結合新科技 #全人發展 #善用社會資本 #身心健康 #生涯規劃

要一改學校形象,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外界了解自己。學校深信學生能力遠超大家想像,故處處為學生提供發掘潛能、展現才華的機會,讓外界看見學生美好的一面。不僅有助學生尋回自我價值、建立自信,亦為教師們帶來希望,重建幸福校園、凝聚正向力量。

reward icon該校教師於2020一連獲得《司徒華獎》中的「好老師」及「新晉老師」2個獎項。

學校檔案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
津貼
中學
男校
地區葵青區
創辦年份1972
辦學團體鮑思高慈幼會
Other
Facebook

創新團隊檔案

/當別的學生可以在Starbucks喝咖啡,我校的學生可能正在麥當勞打工,他們值得在學校中得到最好,也應讓別人看到他們的好。/

李建文校長

創新計劃內容

背景

該校學生大多來自本地貧困家庭或新移民家庭,全校更有四分之一為非華語學生。困難的生活環境令他們感到挫敗、缺乏自信,學業成績亦不突出。學校給予外界積弱多年的印象,致使收生不足。教師除了要面對課業上的壓力,同時要照顧不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種種困難都打擊了團隊士氣。不論教師及學生,在過去一段日子,都彷彿看不清前路及希望。

構思

以Inspire(啟發)、Innovate(創新)、Impact(正面影響)為理念,從課程改動、空間營造、師生相處、社區實踐等方面入手,例如將學生畫作印在校長及教師名片上、改造學校走廊成為展示學生各科成果的空間等,令學生美好的一面得以展現人前,打破外界對學校的既定看法。學校着重以未來教育、品格培育及軟技能培訓裝備學生,讓他們有足夠能力應對未來挑戰,務求令學校成為一所Future school(未來學校)、Wellbeing school(幸福學校)和Community school(社區學校)。

開展年份2018學年
進度常設
推展範圍全校
對象初中、高中、所有老師、學校管理層、非華語學童、特殊教育需要、新來港定居學童
應用人數300
核心老師團隊人數10
參與推行老師人數30
協力計劃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

學校政策改動

收起全部
1
建立正向團隊
  • 安排教師參加各種專業培訓計劃,鼓勵他們多與外間交流,分享教學經驗。
  • 主動提名教師參加獎項評選,如司徒華獎等,肯定他們的表現。
  • 不為教學工作設置太多限制,給予教師信任及自由發揮的空間。
  • 增加教學助理人手,減輕教師工作量。

實踐步驟

1
2
3
4

發掘潛能

  • 由校長做起,主動發掘學生強項及優點。如邀請擅長畫畫的學生,為校長的名片繪製肖像,並運用AR技術將學生拍攝的短片連結印在名片之上,盡量增加展示學生才華的渠道。
  • 鼓勵及帶領學生參與國際賽事。如遠赴韓國參加發明比賽,給學生機會發揮所長、證明自己的能力,從而提升自信。

空間營造

  • 改建校內空間成為成果展示的平台,如將各層樓梯間的走廊打造成中、英、數、宗教等科目的學習廊(Learning corridor)及藝廊,展出學生的學習成果。
  • 建造iLab、Eco Lab、咖啡室、陶藝室、健身室、蝴蝶園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硬件學習配套,加強他們的學習動機。
  • 設有貓舍、靜觀室和竹林,學生透過照顧小貓,學習愛護動物、尊重生命;靜觀室供學生進行靜觀練習,幫助身心靈放鬆,亦照顧到非華語學生的宗教需要,讓他們在靜觀室祈禱;竹林則是淨化學生心靈的綠化走廊,全面照顧學生的身心靈需要。

多元課堂

  • 逢周五設全人健康學習經歷課堂,學生可參加感興趣的活動,如陶藝、戲劇、拳擊等,發掘自己的興趣與強項,作生涯規劃之餘亦可促進健康的全人發展。

連結社區

  • 帶領學生在學校附近區域跑步,增加與街坊交流的機會。
  • 讓學生參加各種服務社區的計劃,加強品德情意教育。例如,學生可透過在學校健身室中踩單車來累積里數,為血友病病人籌款,又或透過踩單車來發電,然後尋找有心人按發電量進行捐助,再由校方了解社區需求,決定捐款用途。
  • 為應對未來人口老化為社會帶來的挑戰,學校鼓勵學生運用設計思維,了解長者需要,為長者進行創意發明。有學生團隊發明出智能認藥機,在慈善家帶領下探訪長者,聽取長者意見,了解他們服藥的困難。

實踐小步子建議

brand icon
要 ”Dream big, start small”,從小處開始作出改變。而且不要一味把別人的模式複製到自己學校,應就自己所需來調整。然後就是 ”act now”,由自己做起,慢慢凝聚團隊。

創新心得

brand icon
要有清晰信念,了解創新背後的原因 (Why),並要有執行力、接受意見的胸襟,及明白過程會有挫敗。

主要改變

展開全部
1
加強學生自信心
  • 學生有更多機會發揮自身才能並向外界展示成果,加強認同感和成功感。多元且健康的學習經歷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變得比以往更喜歡回校上課。
2
建立校園文化及學習氣氛
  • 收生情況及學生成績均有改善,令教師們開始感到有希望,比以往更有幹勁和熱誠。
  • 老師有更多機會看到學生美好的一面,學生亦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重視及關懷,師生關係得以改善。
  • 打造多樣的學習空間,不僅是硬件設施上的改善,更成為受師生歡迎的休憩聚腳點,有助塑造關愛、和諧、有朝氣的校園氛圍。
3
改善學校形象
  • 學界和同業均更願意去了解學校,尋求合作和交流的機會。例如有小學安排學生到學校進行學習體驗,也有其他學校的教師來進行專業發展培訓。
  • 為更好地照顧各小動物及改善園區環境,學生主動提出各種方案,例如建議種植香草驅走蚊蟲、發明監控溫濕的應用程式等。

校本持續發展

展開全部
1
持續營造學習空間
  • 計劃將圖書館改建成可靈活運用的空間(Learning Oasis)
  • 利用家教會原本會址,一半改建成爬蟲室,另一半則作為共用空間,學生可在此上課,家教會有需要時亦可使用。
2
以優質教育為目標
  • 持續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及資源,創造更多例子讓外間看見學校推行的3個 「I」——Inspire, Innovate, Impact。 致力培養學生求知、求新、求變的思維,掌握未來知識和技能,貢獻社會。

更多參考資料

訪談

學在其中 - 戲有益: #11學習空間大改造 - 李建文(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校長)

專訪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 從心出發的個性化校園

專欄

【校長專欄】伍少梅中學校長將學生作品印上名片 陳葒:多元課程助學生走成材之路

文章

握手。量心

參考影片

《培育價值觀和態度》系列(二):正面品格,關懷別人

參考影片

【#PD樂見校長】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李建文校長 Education is a Matter of the Heart❤

報道

中學Last Day派「幸福箱」 涵眼藥水收音機MC筆

文章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推梅記發電站 學生組隊踏發電單車 騎98公里為正生書院籌款

專欄

【校長專欄】邀中一生幫畫自畫像製成卡片 伍少梅中學校長:一句肯定令孩子轉變

報道

「信學生」不止口頭支持 請自閉學生設計名片

專訪

【教育專題】創造良好校園環境 伍少梅中學培養學生智慧品格

專欄

未來教育──情意學習實踐

專欄

特別假期中的幸福校園

專欄

【校長專欄】年輕人去旅行故事鼓勵學生邁出第一步 伍少梅中學校長:用行動實踐目標

文章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 因材施教 結伴同行 舊生:感恩母校發掘天賦實踐夢想

專訪

中學設試場限定機械人 助抗疫兼打氣

家長專訪

【升中派位】自閉資優兒飽受校園欺凌 媽媽為兒子讀得開心棄名校選Band3中學

訪談

STEM總動員: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